暖流计划“最美志愿者”王鹏举: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青春”应该怎样度过?相信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答案,它也许是浪漫文艺的,是自由疯狂的,但在兰大,有一群特殊的年轻人,他们淡化了追韩剧、听摇滚……这些貌似年轻人的“标配”属性,在自己的青春时光里做着更多的看上去不那么青春的事情:离开舒适熟悉的学校和城市,去往甘肃省广河县、两当县、华池县、榆中县等地的乡村学校,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带给信息相对闭塞的孩子们不一样的风景。他们是联结城市与乡村教育通路的接力运动员,用一代接一代的热情为乡村教育注入温暖与生机,用真正的青春时光去重新定义“青春”的重量。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9193澳门永利场研究生支教团,王鹏举就是其中一员。
2017年8月份从兰大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毕业后,王鹏举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甘肃陇南市两当县西坡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甘肃陇南市两当县多山区,经济落后加上交通不便使得与外界接触不足,教师资源十分短缺,尤其缺少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中王鹏举似乎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时代召唤的深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进入学校后,支教团老师们就如同“十项全能运动员”,“身兼数职”自是常态:王鹏举第一学期承担七年级的历史及政治科目课程,同时兼任六年级微机课教师,当年所带历史科目就获得了两当县学业质量检测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二学期调整后他又开始负责三年级语文及美术课,期末考试三年级语文成绩较上学期取得明显进步。支教的同时,王鹏举还通过“暖流计划”等公益组织共为服务地两当县中小学争取到各类物资和助学金近50万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一点点看似微薄的个人能量聚积起来,未尝不是助推社会大步向前的力量因子。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山深处的甘肃人,我的童年就是在国家级贫困县会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我真真切切地经历过那些贫困难熬的日子,我体会过一件温暖的羽绒服在每个寒冬里的价值千金。”正是这份感同身受,使得王鹏举在跟随支教团张书浩学长搬运和发放物资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箱箱的物资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青春正好的年岁里,王鹏举笃定决心走上志愿服务这条路:“有机会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公益之道,不在分量,而在恒心。刚刚过去的夏天,王鹏举支教生涯结束但他的支教工作还在继续:新一届支教团成员的培训工作、团队日常管理、“暖流计划”实施……一届又一届的支教人明白,不仅要跑好自己这一段,更要把接力棒稳妥地交付到下一棒队友的手中。十六年来,兰大研究生支教团坚持“立足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理念,在学校团委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基本确定了一套“以自身建设为基础,教学工作为根本,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团建促进为载体”的工作思路,直接支教学生1.2万余名,义务支教10余万课时,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400多次,为服务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捐赠各类学习、生活用品和助学金价值近600万元……这群心头火热的年轻人,用行动践行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校训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你就会有无穷的动力,会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主动承担。” 本科期间,王鹏举就开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各项暑期社会实践,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刚刚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岁月,还未从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中转换过来,他便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8年青年峰会“的志愿服务活动,紧接着全身心投入到了“2018年全国各民族大中学生暑期同心营甘肃分营”、“2018兰州自主创新论坛”、“2018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9193澳门永利场分营”的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去。
“志愿服务”与“公益事业”无疑是王鹏举求学生涯的高频关键词。当然,选择了这条相对泥泞的责任之路,就意味着从本科到研究生,他的大部分时光会被各种相关工作安排填得满满当当,时常亮到深夜的那盏台灯见证了无数个奋战的夜晚。“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是王鹏举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支持他坚定走在志愿公益之路的一股力量。
王鹏举至今对于结束支教生活时与孩子难舍难分的时刻记忆犹新,孩子们拉着他的衣襟问:“老师,你还会回来看我们的是吗?”“是的,一定!”那场分别应该是“我青春记忆里最难舍的一遭了”。两个月之后,王鹏举再度回到西坡学校,一下车,孩子们就把他团团围住了。“就像我从未离开过一样,这里真的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和感动,在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传递快乐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在平常无法获得的成长和担当。”正是许多个这样的时刻,王鹏举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是充实的,也是快乐的。
正如支教团人常说的那句:“用好这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这件终身难忘的事,历练出了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 成长的烛光在时光中积淀,在经历里打磨,照亮了自己也温暖着他人。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王鹏举也怀着同样一份朴素的关怀。在走访调研的实地考察中,除了教育资源的差距,王鹏举也观察到了城乡健康教育的差距,农村地区对于健康知识的匮乏,“这就需要我们公共卫生学院的同学做出更多的努力”,于是学院组建了健康知识进乡村服务队、联合省市疾控开展疾病预防和宣讲活动、开展“为爱防艾”艾滋病专项活动等一系列的工作。
“公益事业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和举措”,对于这一体悟王鹏举主要负责的“暖流计划”公益基金活动便是是最鲜活的标本。秉持着“将‘暖流’传递到陇原大地的群山沟壑、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的活动理念,暖流计划兰大驿站由原先的一个团队,发展壮大成散布在甘肃各地的五个驿站,覆盖了甘肃脱贫攻坚最艰难的地区。六年来,暖流计划兰大驿站为甘肃省10个市州的上万名留守儿童捐赠了总价值超过800万元精心定制的包括羽绒服、棉衣棉鞋、体育器械、图书文具等生活用品、文体用具等在内的爱心物资,积极组建5间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的“暖流教室”,筹集助学金共计20万元,直接资助122名贫困学子继续学业。数字里透露出的不只是各方奔走的努力,更是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使命与担当。
王鹏举回忆到达自己“无穷的远方”之前,曾认为“教书”这件事很简单,“只需要将每节课讲好就行”,深入到“无数的人们”之中后,才意识到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更在于课堂外,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去家访、谈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不只是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甚至每个家庭,每个村落,都存在着自己的难题与困境,他们在似乎被遗忘的角落里蛰伏着,希望被照亮与关怀。就这样,一代代和王鹏举一样的兰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陇原大地,努力将内心的热与青年的光播撒给那些需要关怀的角落和人群,书写着属于兰大青年人的别样青春。
从对志愿的新鲜感到归属感,从初时的懵懂到逐渐成熟稳重,王鹏举似乎用点点滴滴的志愿服务经历阐释了“坚持”这一看似宏伟的命题的含义。“若有机会,我还想回到学校,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再做一回‘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