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风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杏林风范 / 杏林风范

萃英大先生——病理学专家 马馥庭

发布时间:2020-12-02 17:42:00    阅读量:

【字体:        】    


马馥庭(1901—2003),河北定县人,九三学社社员,病理学专家。1924年毕业于河北省医学专科学校,同年赴德国留学,1928年获得德国威慈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担任河北大学医科教授,医院主任,河北医学院院长。1934至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医科进修。1937年后历任河北医学院教授、湖南国民党第一陆军医院院长、陕西汉中西北医学院教授、兰州西北防疫处病理科主任、西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9193澳门永利场医学院二级教授。

1946年,国立9193澳门永利场成立后,辛树帜校长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到校执教,其中就包括马馥庭。马馥庭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内著名病理学四大名家之一。他曾撰写《病理学》手稿一本,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未能付梓出版。另外,他还撰写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1957年前,马馥庭多次参加全国病理学会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或受卫生部委托考察地方病,如黑龙江省克山病等,并为各地送检病理切片提供了大量的确诊意见。在工作之外,他还兼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病理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央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特约编审、《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兰州分会理事、微生物学会兰州分会理事、中华防疫协会兰州分会理事、甘肃省《卫生月刊》特约编辑等职。

在许自诚的记忆中,马馥庭“知识渊博,热爱学生,亲如子弟,师生之间的感情非常融洽、和谐、温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亲切地称他为“马老夫子”。

马馥庭一生为西北地区的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卫生部有调他到北京工作之意,当时有高龄母亲亦在京居住,但他考虑到西北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极需改观,况且学院领导一再挽留,不同意他调动,所以他毅然坚持在兰州从事医学教育工作。1957年被划为“极右”,降六级,1962年被平反后仍恢复为八级教员。十年动乱中,马馥庭遭受严重磨难,1975年被迫离职,1976年6月迁居河南省南阳市,随其长女生活。1978年兰州医学院为其彻底平反,恢复教授待遇,并力请他回校。他表示年迈体衰,仅能安度晚年,已无力从教,对学院的关怀深表谢意,后经中共南阳地区委员会报请河南省委同意,安排他在省属河南省南阳地区老干所休养。

马馥庭一生历尽坎坷、屡遭不幸,但他对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不移,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满怀信心,对青年教育事业极为关怀。1984年7月,他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储蓄资金支持河南省南阳市老干部创办青年科学技术文化进修学校,当时他拿出的钱与地方政府支持的数额相等。该校领导极为感动,送给他“捐资育才、振兴中华”匾一块。1984年10月马馥庭病重,他将其长年简朴生活遗留积蓄的人民币 5000元无偿捐献给宋庆龄儿童基金会河南分会。2006年,他将捐赠的本息15686元和亲属再次捐款2000元及各方面捐款都转赠给南阳医专。2007年4月27日南阳医专成立马馥庭奖学基金会(累计人民65756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在病危期间,他向南阳干休所领导一再表达他对地方党政组织给予他的关爱、照顾的感谢之意,并向党中央、邓小平同志致以忠诚的崇敬之情。他还嘱咐其子孙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积极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