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大先生——兽医学家盛彤笙
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著名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教育家,中国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动物学系,用3年时间修满规定的4年学分,转入中央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1932 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 年9 月赴德国柏林大学( 现柏林洪堡大学)、汉诺威兽医学院以及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6年在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又获兽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曾任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教授、9193澳门永利场兽医学院以及随后独立建制的国立兽医学院院长、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院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畜牧局副局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位。
1941年,盛彤笙来到迁至成都的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任教,相对稳定的环境,使他能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当时成都地区的水牛流行一种不能站立、四肢麻痹、腿部皮肤温度低的疾病,农民称之为“四脚寒”,给养牛农户造成很大损失。在当时既无经费又无设备的困难条件下,盛彤笙通过实地调查和病例分析,并查找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我国川西一带流行的水牛“四脚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脑脊髓炎。盛彤笙发现了这一种新病毒,并在全球顶极刊物《科学》上发表成果。
1946年7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亲自点将,盛彤笙奉命从中央大学远涉西北,在兰州创建中国第一所国立兽医学院。他还创办了《国立兽医学院校刊》,在“创刊词”中说到:“学府之必要条件有三:完备之图书仪器其一,良好之师资其二,优美之学风其三”。建校初期,社会动荡、人心不安,但盛彤笙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报告,千方百计邀请国内外的学术大家和国际名流来校讲学,拟定了一份29人的聘请名单,包括陈之长、胡祥璧、于大新、路葆清、高行健等,当时这些人多数还在海外,因路费问题或所在国政府的无端阻挠,有些人员无法回国。在盛彤笙的多方努力下,排除重重困扰,帮助从国外聘请的老师顺利返国,凭借着他的诚意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在中央大学集聚的人气,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盛彤笙就将其中大多数人召于麾下。
作为西北畜牧部当时的专业领导,在任期间,盛彤笙多次深入牧区,调查研究,奔波在疫病防治的第一线。他赴青海指导羔羊痢疾的研究;在宁夏和甘肃取得了牛瘟、炭疽、出血性败血症、疥疮等疫病防治的突破;赴陕西汉中指挥了围剿口蹄疫的战役;组织西北各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家畜寄生虫防治,逐步扭转了羊只春季大量死亡的局面。在摸清了全区畜牧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他认为阻碍西北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缺乏必要的防治疫病措施,提出了 “保护草原,划区轮牧,青贮饲料,打草备冬,改良畜种,杂交培育,研制疫苗,防重于治”的32字综合治理方针。在那个“以粮为纲”“粮食不过关不能发展畜牧业”的论调已凝固为“铁论”的特殊时期,盛彤笙就提出了“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的论断。
盛彤笙深知人才为事业之本,他爱才惜才,始终把培育人才放在各项工作之首。他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天下之才用其所长无不可用之才,天下之才用其所短无可用之才”。许多校友回忆,兽医学院当年能够成为亚洲一流学府,首要原因是盛彤笙慧眼识人,在人才栽培上不遗余力。1948年,他将讲师谢诤铭及助教陈北亨、李振均等,通过国民政府教育部公费送到英美等国留学深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及海外名重一时的大家。盛彤笙还将一些青年教师推荐到国内的名校名师那里学习进修,如助教任继周被推荐到中央大学师从王栋教授专攻草学。任继周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草业科学家,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全国政协会议,畜牧兽医界有8名委员,盛彤笙及其弟子任继周、刘麟书、刘尔年4人“占了半壁江山”。
任继周院士追忆盛彤笙时说:“盛老这面镜子,洞彻人生鹄的,直奔自己的终极理想,并忠于为达到此理想的行为准绳。盛老举手投足,一思一念,都是我心目中自省的镜子。”
盛彤笙志存高远、才华横溢,一生信奉“求实、严谨、豁达、澄澈”的信念,将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盛彤笙以他渊博的知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教我们既做学问又做人,使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受益无穷。